近期在新密地区,一种名为“DDL币”的虚拟货币开始通过社交群组、线下讲座等方式传播,不少市民被“本土项目、稳赚不赔”的噱头吸引。然而结合河南及新密本地的监管政策与案例来看,所谓“新密DDL币”绝非投资机遇,而是瞄准本土群众的非法金融陷阱,其本质与已被查处的各类虚拟货币骗局如出一辙。
这类打着“本土标签”的虚拟货币骗局套路极具迷惑性。推广者常宣称“DDL币是新密重点扶持的数字经济项目”,编造“对接本地商超、可线下消费”的虚假场景,甚至利用老年人对本土信息的信任,通过社区网格员、熟人介绍等方式渗透。这与河南省金融办提示的“以地域背书诱导投资”的非法集资特征高度吻合,本质是借助本土情怀降低群众警惕性。
新密地区已有相关案例敲响警钟。此前当地法院审理的电信诈骗案中,诈骗资金最终就通过兑换虚拟货币转移境外,导致受害者损失难以追回。而“DDL币”的运作模式同样可疑:无明确发行方、无实际应用场景,仅靠“拉人头返利”维持价格,完全符合传销与非法集资的双重特征,与河南省明确打击的“虚拟货币非法活动”高度契合。
从监管层面看,新密市正持续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,明确提醒群众警惕“高回报”投资陷阱。河南省更是强调,任何虚拟货币交易均属非法,参与此类活动的损失需自行承担。这意味着即便“新密DDL币”的推广看似“本土化”,其违法属性也不会改变,参与交易不仅面临资金损失,还可能卷入洗钱、传销等犯罪活动。
面对“新密DDL币”的诱惑,新密市民需牢记:本土背书不能掩盖非法本质,高回报承诺背后必然是高风险。若遇到相关推广,应第一时间向金融监管部门或警方举报。守护财产安全的关键,在于远离所有虚拟货币交易,相信正规金融渠道,这也是新密地区防范金融风险宣传的核心导向。

















